流星蝴蝶剑907完整版_流星蝴蝶剑907下载

admin 2021-06-30 热门手游 83 ℃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正文

传国玉玺可能是2200多年以来中华文明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物件。传国玉玺本身据说来源于“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就非常有名。但是和氏璧本身的来源就已经是一个谜团。传说楚人卞和在荆山(也有说法是楚山)发现了一块璞玉,就准备贡献给本国的老大楚厉王。不过楚厉王手下的人鉴定说根本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完全是来戏弄您的。于是楚厉王大怒,也没严格审核,就把“献宝人”卞和给砍了一只脚。然后把这块璞玉扔回给了卞和;卞和不死心,回去后发现这块璞玉放在哪里,哪里就有凤凰来栖息。“自古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再次说明确实是一块珍宝。于是第二次贡献给楚武王。却再次被认为是无理取闹,于是第二只脚也被砍掉了。卞和见献宝不成,自己还成了残疾人。于是抱着这块璞玉大哭了三天三夜,含血的泪水把表面的部分玉皮冲掉。露出了惊世的美玉。终于被楚文王认识到其人没有忽悠上级,于是就命令高级玉工把这块璞玉雕琢成了玉璧。并根据这倒霉的献宝人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和氏璧随着楚国和赵国的联姻,作为嫁妆到了赵国。战国时期各国王室联姻已经是常规操作。芈八子也算是这种情况。而贪婪的秦王知道后强行索要。可见当时的和氏璧已经不是传说,而是实打实的稀世之宝。于是就有了“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等系列故事。这等于是又为和氏璧的价值进行了2次背书。因此和氏璧就更值钱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这里面首先就有2大问题。第一,和氏璧是璧。现代出土的秦汉以前的文物中,璧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几乎所有的诸侯王族的大墓中,如果没有被盗。那么基本都有玉璧的出土。真正的出土玉璧,不是现代的仿品,狼山也见过不少,形状基本是没有异议的,就是一个圆环中间有圆孔。而厚度一般从1厘米左右到5厘米的都有。一般玉璧越大,则厚度也越大。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和氏璧的直径有多大。于是有人提出,乾隆玉玺现在存世的很多,大多数玉玺盖章完毕后,字体都有七八厘米到十厘米的见方。

而乾隆玉玺本身的体量也多在8厘米到12厘米左右的立方体。如果传国玉玺真是从和氏璧复雕而来,那么岂不是暗示和氏璧本身的厚度就至少在8厘米以上?毕竟玉雕工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一个2到3厘米厚度的玉璧中选材雕出一个七八厘米见方的玉印来吧。由此反推,和氏璧的原版一定非常巨大,基本厚度就在七八厘米以上,那么直径至少在50厘米以上了。大部分玉都比普通的石灰岩更沉。基本相当于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密度。如果一块50厘米直径,厚度七八厘米的玉石,大家随便比划一下,岂不是就一个“小磨盘”?四五十斤的重量还是有的。别说,还真的出土过这种“小磨盘”式的玉璧。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出土玉璧的直径有70厘米,百斤以上的自重。但这都是极个别的现象。绝大部分出土玉璧,直径都在20厘米到10厘米之间,是90%以上的常态。也就是说,大部分玉璧其实并不大,直径基本不会大于当今日常家庭吃饭的碗碟的直径。

而从历史记载看,和氏璧被蔺相如带到秦王面前时,秦王轻易地给身边的弄臣和美人传看。说明和氏璧并不大也不沉重,因为一帮弱不禁风的女士们都可以手拿把玩并且相互传看,绝不会是几十斤的“小磨盘”。而蔺相如用计讨回和氏璧,然后举到头顶上威胁要当场撞柱子。也说明和氏璧不大。最终蔺相如让随从把和氏璧藏在身上,从小路一溜烟跑回赵国,更说明和氏璧不大也不重,否则是很难把一个比米饭碗还大的物体藏在身上,然后躲过重重关卡逃回赵国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和氏璧的原本直径不会大于12厘米,重量不会大于3公斤,而厚度很可能就在5厘米之内。那么用最厚只有5厘米的和氏璧,如何雕出七八厘米到十厘米见方的传国玉玺?其实这都是现代人被乾隆皇帝的爱好给忽悠了。乾隆皇帝传世了一大堆玉玺,其实恰恰是传国玉玺神秘消失后,乾隆皇帝不能亲眼看见,造成心理严重不平衡。于是让宫廷的雕工,雕琢了大量的用纯金、和田玉甚至是田黄石制作的新版玉玺。

再加上G员和民间投其所好的各种“献宝”,也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加广泛收藏,乾隆朝期间居然搞出了1800多枚“新玉玺”,多得专门得拿出一个“藏玺阁”来存放,但里面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乾隆玉玺”除了数量多,而且体量都很大,基本都在七八厘米见方以上,也有不少是十几厘米见方的。但是真正现代出土的秦汉玉玺和诸侯王的印章,其实都是很小的,基本都没有超过5厘米见方。比如陕西出土的“皇后之玺”,就是从吕后墓附近捡到,被认为是当年赤眉军盗掘吕后墓后遗落的。其实际大小长宽只有2.8厘米,高只有2厘米。全重只有33克。1968年在陕西咸阳韩家湾公社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皇后之玺是秦汉帝王后妃玉玺的唯一实物,被禁止出国展览。由此推断,传国玉玺应该会比皇后之玺略微大一些,但是也不会大于5厘米见方,因此用原版厚度在5厘米左右的和氏璧再加工而成是说得通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更麻烦。这就是和氏璧或者说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玉料雕刻而成?

(接第一篇)

也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遇到玉这个词,似乎是中华文明特别看重的一个概念。而西方似乎更看重的是宝石。比如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等等。玉当然也算是广义上的宝石的一类。但是似乎和宝石又是若即若离的状态。钻石、蓝宝石和红宝石的成分比较简单,很大程度都算是单质纯净物,比如钻石就是纯碳,和另外也是纯碳的石墨就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只是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因此用石墨可以大量的人造钻石。而蓝宝石和红宝石都是刚玉,也就是氧化铝为主要成分,根据所含杂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颜色。同样用蓝宝石放到坩埚里也可以“烧制”成红宝石。而什么是玉?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任何玉都不是单质,而是复杂的化合物。而玉又分为软玉和硬玉,比如缅甸翡翠就可以算是硬玉,而大多数玉其实是软玉。不同地方产的玉的基本材质又大相径庭。比如蓝田玉是大理岩,岫玉属于蛇纹岩;而和田玉又是阳起石和透闪石为主。

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方产的玉,其基本材质就已经是千差万别。基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导致不同产地的玉料,不用仔细分析,一打眼就已经有个大致的区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自己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对国内外的玉石,大体产地和材质还是看不错的。需要仔细分辨的只是同一种玉料的不同级别和价值而已。中华古人自古就喜欢美玉。前面说过,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算。因为各种宝石和美玉,都是最耀眼也最美观的石头而已。因此美玉文化应该算是是新石器时代石头文化的顶峰和这种文化的流传。那么为何说新石器时代而不是旧石器时代。因为只有新石器时代,石器才光滑美观,首次有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有文化和审美价值。中华玉文化就是从实用价值到审美收藏价值的转化。既然说到了玉又说到了和氏璧和传国玉玺。那么这两件有前后联系的玉中瑰宝,是用哪里的玉料来雕刻制造的,不但是一个历史悬案,也关系到现实中各个玉料产地的实际利益问题。若能证明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用本地玉料雕刻而成,那么除了理论上的光荣之外,还能抬高本地玉材的价值。

其实和氏璧从被发现开始,就有南阳玉说、蓝田玉说和和田羊脂玉说。首先是南阳玉。因为历史上记载的和氏璧就是被发现在荆山也叫楚山。荆楚二字代表的楚国和现在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地区为主。现在的荆山位于湖北省西部,长约150公里,海拔在1200到1800米之间。荆山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长江支流沮河、漳河以及汉江支流蛮河发源于此山。山上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荆山虽然和传说中的楚人在楚地得和氏璧最终3次献给楚王的故事地理方位一致,但是荆山到目前并非大规模的美玉实际产地。这就像在一个天然钻石矿脉上发现一块历史知名的大钻石,或者在天然金矿带上偶然发现一大块天然黄金,都是概率上可以说通的事情,但是在一个非天然玉矿带上发现了一块稀世宝玉,就有点说不通了。如果非要把和氏璧和附近的大的玉矿带联系起来,那么南阳玉是最近的一个选择。

当然蓝田玉则对此可能有些意见。所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玉发现的时间和影响似乎比南阳玉更大。毕竟秦始皇下令李斯把和氏璧改成传国玉玺,是在关中的咸阳,而蓝田玉矿离开这里并不远。于是蓝田玉矿有理由认为和氏璧和传国玉玺其实原本是蓝田玉制作。岫玉当然没有主动来抢,但是天下闻名的中华玉猪龙却是岫玉制作。但是以上三种玉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古都没有到和黄金等价,甚至比黄金价值更高的程度。认为美玉和黄金同价,甚至要高过黄金。其实这个自古可以算从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羊脂玉开始。中华玉石也是自古有等级之分的。这种等级和价值差异,从夏商周一直到今天变化并不大。比如到今天,和田玉籽料的价格是同等重量黄金的数倍。而有的内地玉石,成吨重的玉山子也不过价值几千块钱。可以说在中华史前文明中,已经早早地把各地不同的玉石的价格分得很清楚。至少在6000年以前,中原古人已经认识到价格最高的玉石是来自西边的白玉,最好的白玉叫做羊脂玉。其实往中原输入白玉和其他有色玉的道路已经存在了上万年。远远超过只有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而凡是垄断了西来玉石的部落,往往是最富裕和实力最强大的。因为当时的白玉就是黄金外,天下价值最高的硬通货。

而黄帝部落就被认为是靠垄断草原沙漠和中原之间的玉石贸易而发展并且强大起来。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原人并不知道这些西来的美玉的具体生产地址到底是哪里。但是半幻想半真实地认为是产于西王母的老家,也就是昆仑山中。楚辞中屈原就说:登昆仑兮食玉英。谁知道这个传说居然是百分百正确的。因为这种美玉的产地就是今天的昆仑山。不过昆仑山是一道东西延伸好几千公里的大山脉,所谓横空出世莽昆仑。昆仑山玉石矿是一种结构性的成矿带。昆仑山在1亿年前还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而青藏高原隆起后,昆仑山也一并隆起。因此在今天的和田地区的山中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美玉成矿带。而随着玉龙喀什河等高山雪水河流的下泄,一些破碎的玉矿被冲到了下游河床上,形成了各种含着美玉的鹅卵石,这就是和田玉的籽料。和山中的原始矿脉开采出来的玉石叫做山料。中原古人知道绵延万年的西来美玉产自和田附近的昆仑山和下游的河流中,已经是张骞通西域以后的事情。但是前面说了,昆仑山东西很长,向东一直延伸到青海境。而地质上只要是一个系统的,往往有相同的矿产。因此近代以来,在青海的昆仑山中也发现了不亚于和田玉品质的青海“和田玉”矿。甚至“水头”比已经日益枯竭的和田料还强。但是青海干旱,于是就基本不存在籽料而只有山料。也就是直接开采自山中的矿脉。

(未完待续)

上一篇说到青海料虽然与和田料的材质是基本一致,也在同一个成矿带上,但是因为青海矿附近的常年干旱,导致基本没有流水冲刷形成的籽料,而且青海料虽然透明度更好,但是“油性”却相对不足。也就是虽然青海白玉也接近和田羊脂玉的白度,却大部分没有和田料那么更像“羊脂”。这是由于青海料对比和田料本身含有更多的杂质造成。其实类似和田白玉的玉料,不但青海有,甚至在俄国境内和中东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也就是以95%到99%左右的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玉矿料,都是类似于和田玉的玉质的。不过青海料到1990年代才大规模的开发;俄料等的流入也很晚。因此在1990年代以前,和田玉基本上都产自和田及其附近的昆仑山山系。开发的时间有万年之久。在元明以前,基本是以在河床中寻找籽料为主。到了元明以后,

随着火药的改进和内地对高品质玉石需要的进一步增加,才开始直接到山中矿脉中开山炸石,直接开采山中的玉矿料。而经过近现代数百年的开发,不论河床上的鹅卵石籽料还是山中的原矿,都开发的差不多了。现在甚至直接用挖掘机在枯水期的河床中深挖十几米寻找难得的籽料,都难得一见。但是毕竟发现一块土豆大小的较好的籽料,都会价值几十万到几百万。但是随着资源的整体枯竭,无论如何深挖,再发现高品质和田羊脂玉的概率都是越来越低。导致其价格不断攀升。而价格的攀升又带动了青海料和俄料的大量出产。青海料做过的最大的一次推广活动,就是用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上。只有金牌才用最高品质的青海白玉,寓意“金镶玉”作为最高价值的奖励物和纪念物。不过仍然有不少外国运动员不理解,认为为何要把石头镶嵌到金牌上?最好的玉石在他们看来仍然是石头。如果镶嵌的是钻石他们可能就不会提出类似的疑问了。

这就是文化上的普遍差异。全球对玉文化自古至今最热衷,认识最深刻的只有中华文明。而和田羊脂玉,6000年来玉中之王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其价值是一向高于等重的黄金的。虽然不论从6000年到4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石峁遗址还是良渚文化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此时这些距离遥远的遗址都可以算是国家形态正式出现以前的史前遗址,但是已经逐步开始显示城邦和大规模人群聚集的雏形。也就是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玉器在这些文化中心中,以及具备重要的祭祀和图腾的意义,此时玉猪龙,玉圭等批量出现。此时各大距离遥远的遗迹出土的玉器,仍然以附近出产的本地玉料为主制造。但是已经有少量的,明显外地交换和运输而来的玉器。而到了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帝国形态非常成熟的时候。玉料的等级已经非常分明。作为帝国知名王后的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基本都是贵重的和田白玉制作。

由此可见,在帝国形成以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大文明发源中心,也就是大的部落联盟的状态的时候,还是以本地玉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而且开始有距离遥远的玉的贸易和交换。而到了先秦的夏商周三大帝国时代,中华玉文化已经统一,等级已经非常森严。和田羊脂白玉,成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族才能专用。其他的诸侯百官只能要么用等级低一级的和田青白玉或者和田青玉。再下一个层次的,民间只能用各种内地的本地玉。此时如果普通人敢私藏和田白玉和用其雕琢的物品,就已经有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王法”认知。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至少在商代中期以后,和田白玉作为玉中之王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和氏璧还能脱颖而出,名满天下。如果说它不是和田羊脂玉?这种概率在古人看来也是不太合理的。

上一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和田玉或者说和田羊脂玉成为帝王专用。考古证明至少在商代中期就已经非常明确和有成熟的规章制度了。这是和田玉与王权和政权形态直接联系的最确切证明之一。而事实上和田玉,不单纯包括最高端的羊脂白玉,也包括和田青玉和青白玉,和中华大地上的王族联系起来,其实要比商代中期,也就是3500年前早得多。商代以前是夏朝;夏朝本身是否存在到现在一直有争议。现代考古,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证实了夏朝确实存在。但是夏朝却很难找到一个和商代殷墟一样,从皇宫到王室墓地一直到丰富的文物,最主要的是甲骨文这样一套完整证据链的遗址。二里头也只能说是可能的夏都之一。但是在商代之前,只要是认为是过去相当于王的地位存在过的史前遗址,一定会有丰富的玉器实物考古出土,这个情况从西北的石峁遗址一直到钱塘江流域的良渚遗址。

在第一篇中曾经说过,中华玉猪龙的材质,大多数是本地的岫岩玉制作,但是在赤峰兴隆洼遗址中,也就是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早期首领墓地中,就已经出土了确定是万里之外而来的和田玉的不少随葬品。而兴隆洼遗址的年代居然是距今7000到8000年前,年代比大多数中华史前的大型遗址都早。所以说和田玉进入中原和草原南部边缘的历史。比大多数人认识的早得多;说有万年的“玉石之路”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而和田玉,不单单是最高贵的和田白玉,其他的和田玉料,同样早早地就被史前的大部落的首领垄断。玉这字,来自甲骨文。单单看字形都很明确。就是王身上带着的一点。这一点有玉佩或者其他玉制的装饰物含义。这样理解可能有点过于简单。但是在中华文明形成夏代之前的三四千年中,玉直接和祭祀天地神灵联系起来,用于人神沟通,是非常肯定的。

而且用玉、佩玉本身也代表了财富和高贵地位的象征。因此凡是发现某个史前遗址有大量的玉器,尤其是和田玉器出土,那么一定是史前王族的统治中心。反过来说,如果是有大量玉器出土的遗址,也可以反推为中华古王族的正源或者起码是正源之一。像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却很难在附近找到合适的现代玉矿。一定程度上说明良渚文化很有可能是从北方而来的王族的一支。大禹传说最终葬在浙江的禹穴,舜帝也葬在了九嶷山。这些传说未必都是传说,很可能都是北方王族系统南迁的证据之一。而伴随着王族的南迁,大量的玉礼器和祭祀通神的物品也一起南下。其实中华文明以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为正源是非常有根据的。女娲娘娘为人文始祖,应该比炎黄还早。而女娲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炼石补天,闲暇时间才造人。炼石补天要用优良的石头。本身就暗示着女娲集团掌握着西来的和田玉的贸易和交易,因此具有巨大的财富和威信,可以扩大部落的人口,最终成为炎黄集团的压倒性优势。

以上对和田玉以及其他内地玉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论证一点。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中华文明其实是先有玉文明,然后才有青铜文明和铁器文明。而凡是崇尚玉的遗址,基本就可以认定为中华史前文明的正源,不管这个正源是在今天的北方草原地带还远在江浙,甚至是四川盆地和岭南。而在遗留的史前古玉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和田玉器的,则可以认定是三皇五帝集团或者是和三皇五帝有直接先后联系的早期王族。由此可见和田玉在史前和国家形态完备后的地位之高。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荆山在区位上已经比较靠南,而且和氏璧的故事证明这块稀世之宝原本是有“玉皮伪装”的,献宝人和前2个楚王,就是被这玉皮坑了,这倒是和今天的缅甸翡翠中至今流行的“赌石”很像。那么和氏璧有没有可能不是和田羊脂玉,而就是早年的一块高档翡翠呢?狼山要说,和氏璧是缅甸翡翠的概率几乎为0!理由明天再讲。

上一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虽然缅甸翡翠很多高端品种,也有外包“玉皮”的特点。与和氏璧在前后几十年中,三次献给楚王,前两次都被当做石头而把献宝人处于刑罚有关。因为有玉皮的存在,很多“老坑翡翠”确实外表看上去像石头。但是其他包括和田玉籽料在内的其他软玉的品种也有很多是带玉皮的。特殊美观的玉皮被行业内叫做“糖”,如果糖的位置适当而且雕刻处置合理,那么反倒会大大增加羊脂玉籽料的价值。不过缅甸翡翠的玉皮纯粹就是石头质地,基本没有人特意把高端缅甸翡翠的部分玉皮在加工后专门留下来。可见翡翠的玉皮基本和“糖”无关。那么既然翡翠也有玉皮,而且还真的很像普通的石头,为何要说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不可能是缅甸翡翠呢?这就是在于缅甸翡翠被充分认识价值而且被大规模开发和引进,

时间是非常晚的,只有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甚至有人认为是明末清初才开始。之前的几千年,中原人根本不知道还有缅甸翡翠这种硬玉。也有人引经据典地认为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在当时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提到了“翡翠”二字。因此认为翡翠被认识并且当宝物,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实际上在明朝之前,“翡翠”二字 ,大多数是指代一种非常漂亮的小鸟,也就是翠鸟一类,而并不代表是一种漂亮的发绿发蓝的硬玉。只不过在明清引进缅甸翡翠之后,找不到一种词汇可以代表这种新开发的硬玉,于是有人把颜色和观感有些相似的鸟类羽毛联想到了这种硬玉。在现代词汇中,翡翠既可以指鸟,也可以专指缅甸翡翠。而即使在唐宋以前谈到翡翠是专指一种宝石,那么也绝不是现代的缅甸翡翠。因此说老坑翡翠,从历史年代上讲并不算特别“老”,只有不超过500年的开发史。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除了其他的重大意义外,在珠宝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情。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华崇尚玉文化为潮流,玉文化中又以和田羊脂玉为极品。其他的珠宝,基本就是珍珠的价值比较高。但是珍珠并不是矿物而是蚌类的产物而且含生物质。因此珍珠有天然寿命;所谓人老珠黄。导致古代的知名珍珠几乎没有留下来的。也就是说当时除了黄金白银之外,珠玉是最值钱的奢侈品。而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海外宝石。基本都是用茶叶和瓷器交换来的。这些宝石包括钻石、蓝宝石、红宝石和祖母绿;当然也有传统的珍珠。大明朝T把这些宝石大量赏赐给王公大臣。到今天还可以到湖北博物馆看明朝梁庄王墓的大量海外珠宝。这也可以算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海外物资到今天唯一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原因是梁庄王墓建成后不久因为内部灌水而500年来没有被盗掘。更因为梁庄王正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刚刚返回不久的富裕年代;另外还因为梁庄王没有继承人,他的所有私人宝物都陪葬了。

因此大量明初珠宝原样保留了下来。而缅甸翡翠也基本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开发的。郑和下西洋在明朝初年扩大了对宝物范围的认知,但是属于昙花一现。因为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些价值连城的新式珠宝。在当时并不能为朝T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当时的内地社会并不“认”这些新式的蓝宝石或者祖母绿的价值。比如明初梁庄王墓中,全球最大的一颗无色蓝宝石重达200克拉。即使不算文物价值,在当今国际市场,单纯这颗宝石也价值十亿美元。不过在当时的大明朝的王公和朝臣们来看,不过是一个块罕见的透明石头而已。朝T把郑和带回来的部分宝石当“工资”发给大臣,反倒让这些大臣很头疼,因为当时很难把这些宝石顺利换成现银维持生活。可以说明初社会,仍然认为传统的金银珠玉是真财富。对新宝石识货的不多,这也是下西洋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最终有大批朝臣反对的原因之一。就算在梁庄王墓中,也不缺极品羊脂玉,部分海外宝石也只能给羊脂玉当陪衬。

说缅甸翡翠不可能成为和氏璧,除了开发的很晚之外。还有切实的考古证据,就是在明代之前的古墓中,几乎从来没出土过缅甸翡翠的实物制品。这个考古证据是实打实最有说服力的。有人说近几年发掘的曹操墓发现了一枚类似的翡翠含珠。其实这颗珠子更像是水晶珠或者玛瑙珠,和现代的缅甸翡翠基本无关。而号称“薄葬”的曹操墓内,羊脂玉的随葬品却是实打实的。

整体不大,只有不超过40平方米的明初梁庄王墓里出头的各种珍宝,堪称明初珠宝博物馆,其综合价值显然超过百亿,而其历史文化上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梁庄王墓之所以经历3次被盗而没有失守,很大程度上和其内部淹水超过3米有关。最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几乎没有被盗而出土了惊天文物的古墓,基本都是内部严重淹水,让普通的盗墓贼根本没有办法进入而幸存。远的有湖北枣阳的曾侯乙墓,近的有江西的海昏侯墓,都基本原样保留了墓主人生前的巨大财富和丰厚的文化遗存,而梁庄王墓也是封存年代最晚的一个。这些淹水的古墓大部分在南方,而北方地下水位低,因此大多数有价值的古墓,除了比较近的帝王陵,大部分则不免被盗墓贼盗掘一空。而远到商代中期的妇好墓没有被盗掘,也是其墓规模小,

埋藏位置比较偏僻,也就是不在殷墟王陵的集中区域,从而后人不知道有这个墓而得以幸免。从妇好墓一直到梁庄王墓,中间跨度长达3000年,但是用和田玉作为主要的陪葬品,和田羊脂玉作为最高等级的陪葬品的传统并没有任何改变。两者的和田玉制品,本身也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装饰品和把玩物品的范围。不过妇好墓中的和田玉制品中,羊脂白玉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而到了600年前的梁庄王墓中,凡是用玉,几乎完全都是最高等级的羊脂白玉。妇好墓的玉制品造型古朴,而梁庄王墓内的羊脂玉制品则极尽奢华。雕工玲珑剔透,不厌其烦。表明差距3000年,对玉材的加工手段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进化。不过把羊脂白玉作为帝王家族专门用品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梁庄王墓中,所有的珍宝。

使用黄金高达16公斤,白银高达14公斤,而羊脂玉的用量基本也是14公斤。各种宝石超过4000颗。这种奢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不少明清帝王陵。其采用的羊脂白玉的总量是超过妇好墓的。从侧面反映了和田玉料的开发,在明初有了一个突飞猛进。上一篇已经论证过,缅甸翡翠与和氏璧的直接联系几乎不存在,因为根本不在一个开发的时间线上,两者差距超过2500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早古代的中原,过于硬质的宝石一直不受重视,比如钻石,蓝宝石等。缅甸翡翠本身就是硬玉,硬度在7到7.5之间。蓝宝石也就是刚玉,硬度高达9,而天然钻石等硬度更高达10。而这三种宝石,在中原地区被开发和被认识的时间都不超过500年。开发年代的较近,和其硬度过高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旦宝石的硬度超过7,几乎不能用任何钢制工具进行切割和加工,而过去又没有粉末钢和钨合金的工具。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其他地方的古人能够加工钻石和刚玉也就是蓝宝石,是因为发明了用青铜工具外包裹金刚沙的工艺,而这种工艺很晚才被破解流传。因此在明代以前。钻石、金刚石和翡翠的加工本身都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大问题。而和田玉为代表的是软玉。这种软玉本身也不是特别软,一般硬度在6左右,和普通玻璃的硬度差不多,因此早在7000年以前,古人就知道通过打磨和钻孔进行美观加工。

前面费了不少篇幅讲解包括各种玉石、翡翠以及其他宝石的质地和开发历史,似乎有点越来越远离题目本身。其实是从大的范围,用排除法,来说明所谓的传国玉玺,包括其前身和氏璧,不论从其材质还是历史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近乎100%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一定是用和田羊脂玉的籽料雕琢而成,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能。作为硬玉的缅甸翡翠开发太晚。而内地的其他玉料和宝石类都无法与和田羊脂玉进行正面的竞争。从商朝中期一直到清代,所有的朝代王室唯一不变的追求就是喜欢和田羊脂玉,另外一个竞争者从来没有出现过。商代妇好墓中虽然没有和田羊脂玉的印玺出土,但是主要的陪葬高端玉器基本都是羊脂玉的籽料质地的。其中还有一个极其珍贵的羊脂玉的“玉凤”。而这种玉凤其实在妇好墓之前数百年的其他遗址中就发现过。

这又说明了两点:第一,就是龙凤崇拜和玉的偏好喜爱,是中华文明的正源,起码8000年来的基本文化特质,从8000年前到当今是一脉相承的。第二,至少到了商代中期,龙代表王,凤凰代表王后的文化符号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个凤又用和田羊脂玉来雕琢,和妇好作为非常能干的一代王后的身份和地位是完全符合的。虽然妇好当时还没有和田玉雕琢的“皇后之玺”,但是这个玉凤已经基本代表了王后之玺的意思。而到了秦汉才普遍有玉玺和玉印,这和秦始皇下令李斯把和氏璧再次雕琢成代表皇帝权威的传国玉玺流传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现在已经确定用和田羊脂玉雕刻了大汉王朝的“皇后之玺”也就是吕后之玺。那么其他的玉玺和玉印,几乎肯定也都是用和田羊脂玉材料雕刻的。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南昌海昏侯墓。确定主人身份的就是腰部出现的,“李贺”的私人印章。

秦汉以后,凡是王侯下葬都要携带印章,准备在未来的另一个空间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没有印章下葬,就是啥也不是的孤魂野鬼,要让人笑话的。李贺下葬时,名义上是海昏侯。但是他的真正下葬身份是“大汉废帝”!也就是当了27天的皇帝,让霍光不顺眼,然后公然废掉的。但是历史上往往讲究当一分钟的正规皇帝也是一代皇帝。海昏侯墓中能出土105公斤以上的黄金,绝不是一般的西汉列侯可拥有的财富和待遇。而这些黄金就是李贺在27天的皇帝生涯中从国库中拿出来赏赐给自己的。霍光废掉了李贺的皇帝之位,但是却故意地没有追回这些黄金。等于是双方达成了某种政Z上的默契和妥协。李贺被废当然不服气,除了最终把从国库里弄来的黄金都陪葬,而且携带的这个私章本身也很有意思。这个印章真不大,和当今在支票上盖的法人印章差不多,甚至还更小一些。而质地恰恰也是和田羊脂玉的。大汉法度一向很严,所谓自古有“汉官威仪”。

能用和田羊脂玉做印玺,必须都是皇帝和皇后。一般的诸侯王都未必允许。而李贺作为一个小小的海昏侯,也用羊脂玉做入土私印,还是因为他是汉朝废帝。朝廷对此和那105公斤黄金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再闹就行了。因此李贺得以敢用羊脂玉做私章,而旁边陪葬的他的儿子,只能用铜印章。不是皇帝皇后用羊脂玉印,一旦被举B是不得了的大事。但是李贺就敢,还是因为他是大汉废帝。李贺这个小小的私人印章的特殊可笑之处还在于。一般的帝后之玺,大都是螭印纽。螭是一种像龙又像虎的人想象出来的神兽,代表帝王。如果不是帝王,而是诸侯王或者更低的公侯,多用虎纽。而海昏侯李贺这个私章,不但用了羊脂玉材料,完全僭越;居然还用了一个猫头鹰纽;属于完全不着调。因此一个小小的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印章,背后代表了皇帝地位被强行剥夺之后的不服气和奇葩的抗争方式。所以说小印玺,大历史!

汉朝废帝李贺奇特的私章只有一颗葡萄那么大,而堂堂的大汉皇后之玺也不过核桃那么大。这再次说明传国玉玺除了肯定是羊脂玉复雕之外,本身也大不到哪里去。5厘米见方,和一个桃子差不多大基本就是上限。那么为何秦始皇一定要把和氏璧给废掉,改雕成传国玉玺呢?

公元前221年,大秦扫灭六国,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统。而和氏璧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天下第一珍宝。自然也落入了秦军的手里,而再次来到了咸阳的秦国宫中。秦王嬴政自认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就是二世、三世,以至于幻想万世一系。秦始皇的命令要发布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让天下的军民百姓都听明白,那么这些命令就要盖章发布才有威信。于是皇帝必须有统一天下后的玉玺。既然叫玉玺,那么肯定是玉制作而不是用黄金或者黄铜或青铜制作。当然后来也有金银和铜印信,不过秦汉以及以后的皇家和王族,最看重的还是玉玺和玉印。而这些玉玺和玉印,基本都是把用和田羊脂玉雕琢。这个行为习惯,从秦始皇到乾隆帝,长达近2000年就没变过。再往前推则可以至少到商代妇好墓。秦始皇让李斯把和氏璧改雕成传国玉玺。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秦刚刚统一天下。如果用普通的黄金或者黄铜、青铜做帝国的信物,明显是尊贵地位不够。从商代就有王公大臣遇到重大的喜庆事件或者被记功赏赐,就铸造铜器,再刻上铭文作为纪念的习俗。比如存在至今的毛公鼎或者其他的有大量铭文的青铜器。但是青铜器物太大,而且是诸侯大臣级别纪事用的,显然与自认为集三皇五帝的德行和功劳于一身的始皇帝看不上的,毕竟帝和王都不是一个级别。而且青铜器物太大又笨重,在始皇帝时代已经是“烂大街”的东东。黄金虽然稀缺,做成金印也不会太大,但是黄金做印,在当时没有这个传统;在材料上也有天然的缺陷。毕竟纯金比较软,金印用多了。会产生变形而变得字迹模糊。因此后世的纯金印玺也不多。即使有王族金印,也多是礼器而不是实用器,实用印玺仍然以玉刻为主。

秦始皇要做“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这种准备传之万世的帝王之玺,仅仅从这8个字来看,首要的任务并不是发布行政命令。而是隐含着神化自己的统治,也就是君权神授,万世昌盛的明确表达。神化自己和后代,才是最明确、最主要的目的。因此普通的青铜、黄金和其他没有根底的其他珍宝玉材都没有这个历史功能。只有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在各国诸侯百官,甚至天下老百姓中都已经耳熟能详的和氏璧可以做到这一点。毕竟和氏璧刚刚露头的时代还在公元前740到690年以前的楚武王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年已经过去了500年。而这500年期间,和氏璧又不断地被再神化和价值递增。在秦始皇的祖辈有了天下皆知的15城不换的价值认定。因此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件单一物品可以有这个价值;特别是这种“具有历史传承神力”的物品了。用和氏璧来改成传国玉玺,等于是用当时全民皆知的“神物”,来为秦始皇的自我神化及其后代的统治合理性再背书。没有比和氏璧更适合的了。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把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从尺寸和用料上讲,肯定只能用和氏璧的一部分材料。很难把和氏璧全部改成不大的玉玺。这样就等于要当即毁掉和氏璧。秦始皇怎么做,是否有毁坏宝物的嫌疑?其实在当时的秦始皇看来,和氏璧必须要部分毁掉,而作为另外一件有“传承性神力”的新宝物出现。因为和氏璧只要还是和氏璧,就会让当时的世人想到楚国,想到赵国,想到强秦的霸道;想到蔺相如敢拿和氏璧当面戏耍秦王。自然会想到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其实这都是诸侯争霸、天下纷争局面下的故事。也是在秦朝初年被严厉压制的各国王室旧贵族最念念不忘的事情。把和氏璧重新做成传世重器,其实也是向天下表明一种决然不同的新态度。狼山认为还有一种可能,也让和氏璧很难再成“完璧”。

上一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讲到,已经完成天下大一统的秦始皇,为了让普天之下都尽快忘记六国的故事和历史记忆,是当时必须强调的“第一政Z要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和氏璧的存在就明显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了。而秦始皇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和氏璧的半神话色彩,来强化自己和后代永久统治的合理性;同时又找不到比和氏璧更合适的制作新玉玺的材料。这种又要利用又不能对和氏璧原封不动的想法,必然需要对和氏璧进行充分有效地改造才行。另外还存在一种可能的现实,也需要对和氏璧进行再加工。这就是如果和氏璧是用和田羊脂玉的籽料雕琢而成,那么从当年和氏璧被两次误解为普通石头的经历来看,和氏璧肯定是有很大面积的玉皮;也就是糖这种外包裹。一般很少见和田羊脂玉的籽料完全被整块玉皮完全包裹。大部分糖,只是在籽料的外观的一部分出现,而带比较美观的糖的籽料,

不但不会降低价值,被雕玉高手特意加工后,反倒会大大增加完整玉雕的价值。而雕玉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围绕糖为中心进行美化设计。前面说了,很少有羊脂玉完全被一整块玉皮完全包裹。但这种完全包裹的情况也是确实存在的,非常罕见也非常珍贵。狼山就亲眼见过一块被鲜红色的玉皮完整包裹的籽料。整块大约有一个苹果差不多大,最终玉工只雕琢了一个面的不大的部分。红色的玉皮雕成了枫林,而里面的羊脂部分雕刻了小船人物,恰好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一次见这个物件,还是1980年代,只要价几万元。三十多年后的2010年代,已经价值超千万了。因此感觉当年的和氏璧其实和枫桥夜泊这个籽料小玉山子差不多,就是大部分外观都是玉皮。只雕琢了一小块露出羊脂的部分。带大面积玉皮有好处,但是也有一定的弱点。

这就是玉皮的质地和羊脂玉作为内部99%以上透闪石的成分并不相同。大部分糖皮,应该以氧化铁等成分居多。氧化铁远远不如透闪石化学成分稳定。透闪石埋在土里,像妇好墓一样埋藏3500年以上,仍然大部分不变质,挖出来还是羊脂玉色调。但是氧化铁的玉皮和糖,一旦在土里埋藏过久,就会出现严重的腐蚀变化,而且腐蚀的范围还可能会扩大。因此大部分古玉和新雕刻的现代玉器通过这些腐蚀面的变化可以明显区别出来。而有些玉皮,即使不埋在土里。在空气中几百年也会发生变异。和氏璧从公元前700年以前出名,到公元前221年已经过去了500年。作为超级珍宝,经过了无数的明争暗斗,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躲躲藏藏。这样日常保养就未必跟得上。现代的羊脂玉制品,都需要常年的专门保养。如果保养跟不上,出现腐蚀或者裂纹是最常见的破坏。狼山有个玉雕,保养一直做,但是摆放了20年后,在其内部,无缘无故出现了一道非常细小的裂痕。

一件质地比较好的玉器出现了裂纹,对其价值将是毁灭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裂纹,重新加工成一件新作。因此有理由合理怀疑,被折腾了500多年的和氏璧,到秦始皇时代恐怕已经不是那么完美无缺了,用它重新加工成一件更小的珍品,似乎在神化之外也有现实的考量。有人到这里要说了,如果看了前面的8篇,感觉羊脂玉籽料虽然珍贵,但是总数似乎并不少。比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14公斤玉料都是百分百的极品羊脂玉。为何秦始皇非要折腾和氏璧不可?另外找一件好的籽料雕成传国玉玺不行吗?实际上前面也谈到过了。在元代以前,所有从和田昆仑山下往内地输送的都是河道中的鹅卵石籽料,元明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原矿脉中的山料。因此在元代以前,实际输入中原的羊脂玉总数是很少的。有人计算过,直到当今,全部和田玉,包括比白玉低端的青玉青白玉都算上,一共开发了不过1万吨。

而元明之前,真正输入内地的和田玉料不过这一万吨的千分之一。也就是1万年前到明初,一共只不过输入了10吨左右。这10吨里面,最多只有5%是最上等的羊脂玉。也就是明初以前1万年来,只输入了不超过500公斤羊脂玉。之所以看上去多,因为前面谈到的都是在帝王陵墓中出土的,自然看上去比例就多了。在秦始皇的时代,想在帝国内部,另外找第二块比土豆更大的羊脂玉料,其实是很不好找的。实际上1万年来,单体超过10公斤的和田羊脂玉籽料,一共就发现过2块!其中1块还是上了几百台挖掘机以后的成果!

前面说过不止一次,就是在元明以前,和田玉其实只有河道中发现的鹅卵石籽料运到中原。这些鹅卵石玉中,大部分都存在玉皮。而其中大多数是青白玉和青玉,白玉不到5%,质地特别好的羊脂白玉,更是万中难得一件。因此测算1万年来输入中原的和田玉总数1万吨,在明代以前,真正的羊脂白玉不过500公斤。而在2200年前的秦代,中原流传的羊脂白玉最多也就100公斤左右。玉再好也是石头,而且和田玉的比重在2.9左右,接近3,因此100公斤的羊脂白玉,不过是30来块和土豆差不多大的石头块。实际上羊脂玉的籽料大部分比土豆都小,普遍和核桃差不多大,土豆那么大的已经算是极品了。因此在秦始皇的时代,巨大的帝国内部,也不过有大大小小五六十块真正的羊脂玉好料流传,有些还已经进入了前代帝王后妃的陵墓中,

妇好墓就是这类的典型。因此在战国末期,一块和拳头差不多大的极品羊脂玉,确实能成为可以拿出15座城池来交换的稀世之宝。也可说在秦帝国成立初期,真正可以立即拿来做玉玺的羊脂玉存货并不多。能想到用和氏璧来改造成玉玺,一方面是神化自身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可用好玉材的稀缺。现在的玉器市场上,似乎到处都可以找到所谓的和田玉籽料,其实大多数已经是青海料或者是进口料,真正的和田料已经非常稀缺。另外当今的所谓籽料,大多数是经过人为加工,上面的玉皮有些干脆是人工做出来的。因此当今所谓籽料,其实都是山上玉矿开采后再加工的产品。在当今的玉龙喀什河中,可以说是一到秋季枯水季节,都会有数万人包括几百台大型挖掘机,一起把河床挖个十几米,翻个底朝天,连几百万年前的河底鹅卵石都给翻出来了。

但是真正的羊脂玉籽料仍然是像大海捞针一样罕见。在整个和田玉的开发历史上,单体超过10公斤的羊脂玉籽料,历史上一共只记录了2块。一块是乾隆年间发现,立即被万里迢迢地送到京师。另外一块是 1998年发现,是在深度河床内被挖掘机翻出来的。如果单纯靠人力寻找和挖掘,发现这块新奇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前前后后说了10篇。在基本论证清楚,不论和氏璧还是传国玉玺,制作材料几乎不可能是羊脂玉之外的其他材料之后,那么传国玉玺本身的流传疑点则同样不少。现在网上关于传国玉玺的大小和材质的说法都不可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已经充分论证,用和氏璧改造而来的传国玉玺的方寸绝不会超过5厘米,现在动辄说传国玉玺10厘米见方的说法都近乎笑话。唯一还可信的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8个文字。

传国玉玺制作成功后,在秦代只传了2代。这和秦始皇准备万世一系的想法大相径庭。其实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传国玉玺就神秘地消失了一次,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回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由于秦始皇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封建大一统的庞大帝国。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又具有明显神化这种统治合理性的唯一“信物”,因此此后的历代开创性帝王,在建功立业之后,都把拥有这枚传国玉玺当做一件天大的事情。如果掌握了传国玉玺,则这个皇帝当起了就心安理得,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没有传国玉玺,则闷闷不乐,甚至惴惴不安。甚至连李世民这种马上皇帝,都在即位之初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还而相当的紧张。等到隋炀帝的皇后从草原返回,主动献上传国玉玺,李世民高兴地一蹦三丈高。可见其对传国玉玺的重视。而到了乾隆时代,因为传国玉玺已经消失了数百年,成了乾隆的一大心病。而往乾隆那里奉献伪造的传国玉玺,也成为当时想往上爬的各种有想法人们的一种捷径。最终乾隆自造和收了1800个各种各样的玉玺,当然乾隆不傻,当时就搞鉴定,最终对外明说没有一个是真的。只能遗憾终生。

于是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草头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不但历史上400多个“真皇帝”对传国玉玺奉若神明,就是那些有野心的草头王或者准备割据一方过过皇帝瘾的有野心者,也把偶然性的获得传国玉玺当做上天要选择自己,往往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而传国玉玺也像有自然的感应能力,遇到乱世就自动隐退一段时间,到了大统一时代就再次现身。不过凡事可以再一再二,而很难再三再四。传国玉玺原件在屡次玩失踪之后,最终把自己神秘的玩没了。就算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传国玉玺刚刚雕刻成功,就长时间地消失了一次。秦王政二十八年,此时楚国已经灭亡了4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视察,风浪骤起,龙舟将倾!

紧急时刻,秦始皇身边有人说这是洞庭湖湖神向秦始皇展示“下马威和要买路钱”,必须献给湖神一件至宝才能平息湖神的愤怒。由于传国玉玺本身是和氏璧雕成,属于楚地珍宝。于是秦始皇就亲手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镇浪,果然非常灵验。传国玉玺投下去不久就风平浪静了。不过传国玉玺就此失落,秦始皇也对此事感到非常的遗憾。不过8年之后,有人在华阴道上,又将传国玉玺原样奉上了。秦始皇、丞相李斯等人此时还都健在,2人都可以立刻辨别玉玺真假,因此被献上的传国玉玺应该是真的,就是秦始皇当年投入洞庭湖的那个。再说秦法严厉,如果谁敢用伪造的传国玉玺去再在半路献给始皇帝,那是比当年的和氏璧献宝人大得多的麻烦。就不仅仅是每次砍一只脚那么简单了。秦法可是讲究连坐的,任何人敢献上假传国玉玺,此人的生命是小事,甚至全家和亲戚朋友,包括同村人都会受到严惩。因此失而复得的传国玉玺应该就是原物。

但是一个小小的玉玺投入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还能在自动回来,本身就是很神秘的事件。不过当时距离秦始皇病逝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了。当年在华阴道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与传国玉玺直接关联。突然在华阴道上拦阻秦始皇的车队,献上了传国玉玺的人:还要求捎一句话,说:今年祖龙死!谁都知道这是大逆不道的话,明显咒秦始皇马上要死。而卫士反应过来要抓此人时,却根本无影无踪了。这是个神秘事件是有正史记载的。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投入洞庭湖的神秘传国玉玺,本身是有条件再被有心人打捞上来的。

传国玉玺在公元前210年,被相当神秘的人在咸阳以东的华阴道上被神秘送回。并且“带话”说祖龙当年要死!这是秦始皇驾崩当年的3大奇异事件之一。其中另一件是天上落下一颗流星,上面居然有字:祖龙死而得分!显然也是诅咒秦始皇马上要死,然后天下再分成战国时期那种诸侯纷争的局面。另外一件则是天象,就是荧惑守心。荧惑其实是火星的古称,比如曾经发射的第一颗不成功的火星探测器就叫荧惑1号。而心是指心宿二,是天蝎座的主星。火星运行到天蝎座的范围内,本来30年就有一次,是有规律的。但是古人认为这是客星冒犯主星,意味着天下要“出大事”。可见在秦始皇末年的3大神秘事件中,奇异的荧惑守心天象本身是很正常的周期星相,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神秘奇异事件。但是陨石带诅咒,

与传国玉玺被神秘人送回并且也带了一句诅咒的话。这2两件事倒是值得掰扯掰扯。因为这两件事乍看起来,都貌似是最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不过事实上未必如此。那么又如何解释其中的神秘色彩和巧合概率呢?其实瀚海狼山(匈奴狼山)首先认为,还是要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整个秦汉时代,也恰恰是天懺迷信最流行的时代,也就是当时所有的人间大事,比如大规模战争或者饥荒,皇帝的驾崩或者册立,提前都有上天的“预示”,认为都代表天意而不能人力改变。这种把戏,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甚至到光武帝时代都非常的流行。比如哪里今天出现了祥瑞;哪里明天出现了灾星;今天洛河里浮现神龟背上带字,明天就传说泰山脚下的石头突然站起来走路了。于是就意味着将要有大事发生。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面大部分都是人造的大忽悠。但当时的帝王将相却非常的相信这一套,于是就有了各种“法师术士”的操作空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想长生不老而求仙,都被术士忽悠得不轻。但是即便是被称为千古贤君的汉文帝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因此这类事情总是有很多人感兴趣而且流传甚广。这种根据天象或者祥瑞预测未来,一直到宋代还很流行,比如在北宋,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书事件。现在看来,这里面大部分所谓的祥瑞也好天懺也好,根本就不可信。比如秦始皇末年的3大神秘事件中。荧惑守心被后来证明是30年一遇,本来就是和日食月食一样是正常天象,只不过发生概率稍微低了一点。另外一个祖龙死地分的事件。流星落下成为陨石也是高概率天象。关键是上面有字,是中文而且是小篆。这明显就是有人故意捣鬼了。无非是6国旧势力在蛊惑人心。

如果陨石上有字,为何不是英文和蝌蚪文,偏偏是秦篆?秦始皇也不傻,下令围绕这陨石坠落的附近,对全体人员进行彻查,结果谁也不承认在陨石上刻字,于是周边几个村子被灭族了事。那么加上传国玉玺被送回的捎话,和陨石诅咒事件,2个都表明秦始皇当年要挂,结果就真挂了。那么说这2个诅咒就这么准,难道真是穿越过去的?其实秦始皇在位的38年间,天天都有人诅咒他要死。而且这两个诅咒也说是祖龙要死而没明说秦始皇要死,秦始皇自己知道这些诅咒后,也不认为祖龙就是说的他本人,因为祖龙这个词看上去说的是龙脉或者祖龙风水的意思。可以说秦始皇只要活着1天,那么每天都要面临上万次甚至几十万次诅咒,毕竟6国旧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在38年中面临数亿诅咒的概率下,有2个蒙对了是一点都不奇怪。

另外一个比较奇异的事情,就是8年前传国玉玺被秦始皇亲自丢到号称800里浩渺的洞庭湖里,怎么就能被准时送回来了呢?其实当年秦始皇到洞庭湖视察,遇到风浪也不奇怪,毕竟大面积开阔水面,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都有大风。有风就有浪。有风浪不怕,关键就怕有人借题发挥兴风作浪。秦始皇视察洞庭湖遇到大风浪。显然有当地贵族或者官Y,借着洞庭湖神的名义给秦始皇施加心理压力。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你既然上了船,就必须出点血,否则过不了这一关。明显是楚地旧势力在煽风。哪怕这话不是从楚国旧贵族嘴里说出来的,而是从当地向导、导游或者船夫嘴里说出来的,也是对秦始皇施加心理压力而显摆他们作为地头蛇的威风。而秦始皇把玉玺丢下去,在外人看来浩渺的800里水泊。在常年活动在这里的船家或者水上的“强人”来说,其实位置是大致清楚的。而且洞庭湖并不是大洋,猜猜洞庭湖最大水深有多少?结果绝对出人意料!

上一篇说到,传国玉玺在公元前219年,曾经被秦始皇投入洞庭湖中以镇压狂风恶浪,结果还是蛮灵验的,但是传国玉玺在9 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驾崩前却被一个神秘人送回。这是秦始皇末年的3大奇事之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仍然相信这个事情是人为操纵,特别是铁了心反秦的旧6国贵族人为操纵的概率极高。作为祖龙死而地分,显然是无数个对秦始皇的诅咒之一,最终蒙对2个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奇的。再说六国旧贵族诅咒的是大秦的祖龙,而不敢直接诅咒秦始皇。就算是秦始皇自己也不相信祖龙就是说的是他本人。所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祖龙怎么看都像是说的大秦的龙脉而不是说的当时只有五十来岁的秦始皇自己。秦始皇驾崩还有秦二世,因此不能硬说秦始皇驾崩,大秦的龙脉也同时死了。

问题还是回到传国玉玺被投入巨大的洞庭湖,怎么就能9年内找回来的问题。其实现在如果有人把一块相当值钱的羊脂玉或者一个纯金的金印投入现在的洞庭湖。狼山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是靠一己之力也能捞回来!可以用现在的手机定位,甚至专业一点,靠北斗定位可立即确定传国玉玺投入洞庭湖的具体坐标,然后潜水捞起来就是了。秦始皇的时候就有手机和北斗定位?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巡游洞庭湖时,肯定有当地的船夫而且还不止一个船夫开船。对天天在洞庭湖上摸爬滚打的船夫们来说,虽然茫茫湖面看似很大,但对极为熟悉湖面情况的本地船夫,记忆和确定一下传国玉玺投湖的大体方位并不是什么难事。一个外地人拿着最好的导航设备游览一个不熟悉的景点,也不如找一个本地向导来的更方便。如果大体定位对本地船夫们不难。

那么只要有六国的旧贵族说:谁能把这个传国玉玺给我捞起来,我立即赏十万钱!要知道这些船夫和渔民打十辈子鱼,撑十辈子船也赚不到十万钱。谁都知道用和氏璧改雕的传国玉玺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那么恐怕秦始皇一行从洞庭湖走后的这9年,围绕这片水域“捞宝”的比赶集的人都要多。毕竟谁都想一夜暴富,不用再在社会底层挣扎。因此去湖里捞传国玉玺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剩下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在古代并没有什么潜水供氧设备的情况下,洞庭湖的水深能不能适合人类无保护下潜?实际上问题还真不大。因为洞庭湖现在还有,现在洞庭湖的最大水深,居然只有5.5米!比标准游泳馆中的专业跳水池的水深都要浅!5.5米的水深,瀚海狼山都曾经无任何保护下潜过。何况一门心思想发财的古代渔民和船夫们!要知道5.5米深度还是今天洞庭湖测得的最大水深,实际上大部分洞庭湖水面的水深还不到2.5米!

号称烟波浩渺的太湖。当今的平均深度居然比洞庭湖还要浅,平均深度只有2米!平原地区的淡水湖看似面积很大,其实大部分深度都不大,远远不如长江的深度。长江上不算三峡等人工湖,最大自然深度居然有100多米的地方!这就是江河和平原湖泊的不同。当然天然湖泊也有很深的,比如贝加尔湖深度超过1500米;白头山天池最大深度超过300米,但那都是比较罕见的地形下的产物。一般东部平原上的大湖,深度超过10米的非常罕见。那么秦代的洞庭湖也是5.5米的最大水深吗?秦代洞庭湖的水文资料没有,但是明代洞庭湖的最大水深不过6米。按照这个规律,秦代的洞庭湖最大水深很难超过8米,平均深度很难超过3米。这个深度,对天天有大批人潜水寻宝来说,把传国玉玺捞回来真的不是很难。而从传国玉玺在公元前210年被准时送回这件事本身来说,秦始皇这边,恐怕早已经被对手渗透成了筛子,这又是为何?

上一篇说到,秦始皇末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出现了系列明显是诅咒秦始皇的生命要终结的“天谴”,实际上却很容易分析出这是有人在幕后进行系列操纵。六国旧贵族的嫌疑最大,而传国玉玺也作为一种显示“天意”的信物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天意是假,人心是真。实际上在扫平六国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对六国旧贵族赶尽杀绝,而是大部分时间采取了怀柔甚至是感化的政策,比如秦始皇下令各地在大秦统一期间趁乱抢夺的私田,可以被重新统计为合法财产,也就是只要重新登记纳税,那么这些刚刚抢占的田产就可以归现在耕种或者管理的人所有。这其实是明摆着对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们的怀柔拉拢政策。毕竟六国王族都没有了。六国王族原本名下的大量土地被地方豪强势力重新控制。

虽然普通的自耕农也可能占据了一部分土地,但是任何时候,一般的老百姓绝对斗不过大批地方上的地头蛇,也就是当地豪强。因此山东六国最好的土地只不过从六国王族所有更换到了六国豪强手里而已。按理来说,秦始皇可以把六国王室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分发给完成统一战争的大秦将士作为奖励;或者用这些土地的产出来抚育阵亡大秦将士的家属和遗孤是非常正常的路子。但是这么做肯定会导致地方豪强的激烈反对。于是秦始皇并没有把这些土地完全收归国有,只封赏了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直接承认现在的这些好地,谁占据就是谁的,这种重新登记收税的办法。等于是对东方豪强的巨大妥协。不过秦始皇的这种“好心并没有换来好报”。六国的不少豪强,仍然想着恢复天下纷争的模式。甚至幻想策划干掉秦始皇,让六国王族重新崛起。像张良就是这种典型。

要知道在古代,甚至是现代工业大发展以前,土地是一切问题的根本。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所有权这个根本中的根本。秦始皇对六国反秦势力或者说是反T一力量已经做了最大的让步,承认他们的新土地所有权,但是仍然得不到理解。对土地所有者是如此。那么对基本无地的天下穷人,秦始皇一开始的做法也是非常宽松的。现在认为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被征发渔阳期间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而会一起被处死,被逼无奈只能揭竿而起。其实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已经是秦二世时代,或者说是赵高把持政Q胡作非为的时代。秦朝当时的政策已经开始混乱,甚至是被赵高故意的指鹿为马人为搞混乱了。已经完全是一幅加速自杀的苗头。当时连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还有除秦二世之外的秦始皇的所有子女都统统搞S了。那么对普通老百姓的政策自然也开始不靠谱。一旦迟到就是全S?在秦始皇时代未必如此。

毕竟汉高祖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作为一个小小的亭长,汉高祖是不止一次带领地方民工从沛县千里迢迢到咸阳出过劳工的。期间汉高祖甚至见过秦始皇本人的出巡。秦始皇还在的时候,不论这些到咸阳出工的民工还是带队的亭长乡长们,在咸阳都是安排食宿甚至是按照劳动天数给报酬的。干完了活是可以发路费回家的。这种带队工作刘邦甚至去过3次。为何前2次都没有造反。反倒是第3次以后斩蛇起义了呢?很显然,原先2次是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对地方豪强和老百姓相对怀柔。秦法虽严,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讲人情。但是到了秦二世实际上是赵高的时代,各种政策已经不把人当人看。所以大家才都反了。秦始皇身边其实早就被渗透成了筛子!这期间的赵高,作为反秦势力的最大卧底,概率已经极高!

上一篇说到,秦末的大混乱,和赵高这个人的出现直接有关。大秦末年有些事情确实很奇怪,往往给人一种部分“主角”是穿越过去的错觉。这个赵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赵高的作为,怎么看都像是潜伏到大秦的权力中枢中,时刻准备把这个中枢彻底毁灭的定时炸弹式的破坏性角色。赵高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单纯是把秦二世干掉。而是明显要把秦朝嬴氏家族的全部血脉都要干掉才肯罢休。在当时了看来,也就是要彻底地斩断秦朝的祖龙。其实最终赵高已经基本成功了。具备嬴氏家族血脉的只剩下一个辈分比较大的秦王子婴。子婴的名字看着年龄很小,其实他是秦始皇仅存的一个堂兄弟,也就是秦二世的叔叔辈,也有说法是秦二世的堂兄弟。但是秦二世和赵高合作把包括扶苏在内的17个亲兄弟都干掉了。子婴还能够存在,恐怕是基本没有继承权的堂叔更可信。

秦王子婴先是干掉了胡作非为的赵高。又捧着传国玉玺投降了刘邦,受到刘邦的宽松待遇。但是项羽来了以后,本着为楚国报仇的心态,又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国的宫殿。因此大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就是嬴氏一族彻底灭绝,一个继承人也没有了。而被大秦平推的其他六国,王族直系和旁系后裔反倒是大把的存在,这恐怕是秦始皇生前万万没想到的结局。出现这个局面,里面最大的BUG就是这个赵高。有人说赵高是历史上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也就是俗称的太监。但是赵高是不是太监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很大的争论的。赵高其实一直是以秦始皇的贴身秘书加仆人的角色出现的。帝王的贴身秘书,部分是有文化的太监,但是历史大多数帝王的秘书并非太监而是各种途径选拔出来的“学士”。赵高这个人的来历一向不清不楚。但是他原本是赵国人是不用怀疑的。而秦始皇的出身也和赵国联系非常紧密。其实大秦嬴氏家族和赵国王族也被认为有不远的血缘关系。

甚至历史上半真半假地认为秦始皇并不是秦异人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和吕不韦的关系又非常微妙。但是无论怎么说,秦始皇能在历史上有超级大作为,毕竟是继承了秦国嬴氏家族500多年的积累,所谓奋六世之余烈。就算秦始皇在生物个体上是外来基因,但只能代表嬴氏家族的最终成果绽放。秦始皇出身问题上的细枝末节,并不影响嬴氏家族历史努力的整体成色。但偏偏在嬴氏家族取得历史最大成绩的同时,也立即迎来了彻彻底底的毁灭。这一切和赵高的自爆式努力直接有关。赵高能常年当秦始皇的贴身秘书,肯定是很受信任的。这种受到信任的秘书兼仆人,一般是从主人年轻时就使唤有关。可谓知根知底信得过。另外也和这种仆人的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总之赵高这个人很不简单也很有问题。赵高干掉秦二世后甚至想自立为王。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在当时,称王称霸还都是传统贵族专利的时代,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胜吴广迅速败亡也是这个原因。平民也可以称王,只不过是汉高祖以后的事情。

因此说赵高一开始就是奔着篡位皇帝或者至少是秦王的目的去的,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赵高的所作所为,要彻底搞垮大秦是毋庸置疑的。所谓楚存三户,亡秦必楚。在白起坑杀40万赵卒之后,恐怕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赵国优秀青年”,一定会把灭秦当做人生的最高目标。实际上对秦国愤恨最大的,就是楚赵韩三国。只不过张良刘邦项羽在外打拼,赵高在内部努力而已。实际上真正最早达到目的就是这个赵高。秦末的流星刻字事件,华阴道神秘事件。与其说是六国旧贵族策划,更不如说是赵高一手操办更合理。如果公元前210年前后,当赵高手里控制的只是一个秦始皇的替身,那么岂不是可以准时按照“天意”的预测来办大事了?

大秦帝国的2世而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主要责任并不在于秦始皇,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可以说远远大于其在历史上的负面作用。当然,大秦平推六国期间有过太多的大规模血战。也因为大规模活埋对手的有生力量,具备“反R类”的事实表现。因此造成了六国方面对大秦的严重仇恨。秦始皇在统一后也想通过多种手段平息这种仇恨。但是在仅仅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就想弥合整个帝国显然不太现实。而六国的反扑势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虽然六国在纯粹军事上并不是大秦的对手,但是搞渗透和特战,六国旧贵族还是很有办法的。赵高的表现就可以认为是六国渗透到大秦中枢的最成功案例。秦二世最终被赵高玩得团团转而根本体会不到任何危险。其实在秦始皇身强体壮的时候,也许赵高会有所收敛。过去的帝王50岁已经身体普遍不行。

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赵高就搞了一次秘不发丧。问题是,这真的是第一次秘不发丧吗?真的未必!如果秦始皇在公元210年以前的两三年,就已经秘密驾崩了呢?最终的这个秦始皇如果是赵高找来的一个傀儡,那么后面的一系列神秘的预测就很容易准时实现。按照赵高的做事果断和不择手段,要实现这种李代桃僵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其实张良在博浪沙能用巨锤准确的击中秦始皇的副驾驶,这个事情就已经很值得研究了。谁敢说张良和赵高事前就一定不认识?谁敢说那个毙命的倒霉副车就肯定是副驾驶而不是像曹操一样的在捉刀?可以说由于秦始皇整体上的怀柔政策,里里外外的反秦势力已经把大秦上上下下渗透成了筛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大秦说到底,只能给大汉王朝当嫁衣裳了。

公元前207年,正当咸阳内部一片混乱,赵高先逼死了秦二世。而赵高又被唯一的王族子婴给干掉后,子婴只当了46天的秦王。刘邦的起义军就已经打进了关中。当时天下已经风起云涌。章邯的20万秦军主力已被项羽击败,而且被报复性全部活M,只留下章邯等3名主将,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此时大秦的行政功能已经在关中之外彻底丧失。因此子婴无法再称“秦3世”,只能恢复秦王的称呼。但是在秦军主力被歼灭之下,这个秦王也当不成了。秦王子婴元年冬,刘邦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带兵十万攻破武关,抄近路首先攻入大秦的关中大本营。子婴只好带领全家素服自缚出城。向沛公跪献传国玉玺。代表大秦帝国正式灭亡。本来反秦的各派力量名义上受新楚怀王号令。当时楚怀王和大家约定,谁先攻破关中,谁就是天下共主。

但是新楚怀王手下并没有武装,只不过是项家立的一个名义牌位而已。最终项羽还嫌弃这个自己立的“主子”碍手碍脚,干脆一刀K了。项羽军是反秦军事主力,入关兵员高达40万,如果在歼灭秦军主力后再入关称帝,谁也挡不住。但项羽对传国玉玺根本不重视,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当皇帝。被时人嘲笑“沐猴而冠”,到真是很实至名归!

司马迁写史记,给最终彻底败亡的项羽做了本纪,这确实是非常不一般的做法,也开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先河。应该说从公元前207年到汉代正式成立的公元前202年之间的这空白的5年间,确实不好纪年。因为公元纪年法是从清朝灭亡才开始正式应用。过去的纪年,必须先找一个皇帝,确定一个年号,才可以纪年。比如秦始皇2年,汉高祖3年,或者汉武帝元狩2年等等。而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也会出现没有一个正经大统一的王朝和皇帝的空白期,这种情况出现过多次。比如南北朝的数百年的大乱和五代十国几十年的混乱。但是封建史上第一次没有皇帝做纪年的空白期,就是从秦二世被干掉到刘邦正式上位称帝之间的这5年。司马迁创造性地给项羽做了本纪,也就意味这5年其实是项羽说了算的时代。

当然项羽说了算,也只不过是在这5年内的前半段说了算,后半段就基本不行了。项羽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意思。军事能力相当不错,性格也很果断;但是搞政Z斗争却基本上是一个低能儿。项羽本人加上其手下,公开放过刘邦的机会不少于一只手,任何一次项羽都能成就帝王大业。但是就是不去做。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这和项羽的出身和年龄都有关系。先从年龄上讲,项羽到乌江自刎,也不过才30来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代。作为年轻人,做事比较冲动,有闯劲,敢冒险;不惜以身犯险,冲锋在前。项羽能在巨鹿击败秦军主力,靠的就是年轻敢闯。这一次豪D一把的成功,也为项羽奠定了称霸天下的局面。但是在成功之后的人生管理不当,往往是年轻人的成功不能长久的一个习惯性的大问题。项羽外表为人豪爽,但是内心其实对人一贯很不信任,因此并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核心团队来为项羽策划辉煌成功后的下一步人生规划。

再说项家世代都是楚国高级将领家族,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社会地位,让项羽并不具备一步到位称帝的信心,总是希望可以以“霸主”的姿态遥控天下而不是统治天下。而贵族出身的项羽做事特别爱面子,不喜欢“背后捅D子让外人看不起”,因此屡次放走刘邦。而刘邦就是一个底层混混出身,做大事不拘小节,有好处也表面上大家均分。毕竟刘邦走到任何一步,相对其基本出身都已经是成功的。遇到性命危险,亲生儿女都可以抛弃2次,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出来的。另外刘邦和项羽正面PK的时候,已经是一个50岁还多的人,完全是一个社会老油条了。因此出身上层的项羽在年龄和阅历上反倒远远不如刘邦。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的成败就很有说服力。项羽不重视传国玉玺,项羽败亡后,大秦之玺自然就成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的第一瑰宝,以及汉朝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的绝对信物。

汉代一开始大部分上层都是草莽出身,做事没什么规矩。刘邦只好让懂得秦代宫廷礼仪的人对全体朝臣都进行了“上岗”培训,这才有模有样按照规矩来。西汉发展了70多年,国力大涨,开始对外反击匈奴,并且开拓岭南和大西南。到了汉武帝时代,西汉的各种行政规矩已经非常完备。而传国玉玺的保存和使用也已经有了严格制度。专门有一名高G负责保存传国玉玺,并且在需要使用时按照程序盖章。汉武帝末年发生巫蛊之乱,太子刘据被杀。最终只能由霍光扶持幼子刘弗陵即位。霍光担心在这个重大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有人不服他,就当面严厉命令掌管传国玉玺的官员把玉玺立即交给他个人保管。但是掌玺的官员打死都不给他,弄得霍光在全体朝臣面前很没面子。这说明传国玉玺的保管制度已经很严。霍光只好自己就坡下驴,公开对掌玺官员说,我只是试试你是否尽职尽责。

前面论证了传国玉玺的基本制作材料,极高的概率就是和田羊脂玉;也说明了从秦始皇命令李斯把和氏璧改雕成传国玉玺之后,从秦朝灭亡到西汉帝国的传承过程。传国玉玺肯定不止传到了西汉。它至少要传递一大串朝代。延续超过1000年以上的历史,才能叫传国玉玺。而传国玉玺传递的时间越久,其上面附着的历史事件和波折越多,则证明传国玉玺本身的价值和它在政Z地位上的影响力才会越大。以至于越往后传,它的作用就越神奇。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玉玺,而是被屡次神话的物件了。当然,传国玉玺是在传承的2000多年间最终被传丢了的。根本问题就是传国玉玺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被传丢了?目前看来,在前一千年,虽然两汉之后有三国魏晋南北朝接近500年的局面混乱,但是传国玉玺总算都挺过去了!

前面已经说了,传国玉玺在西汉已经形成了严密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虽然传国玉玺不是西汉皇帝本人亲自保存,而是通过一个专门的掌玺大臣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来掌握和使用,即使像霍光这样的有权倾朝野的实力,可以册立和废除皇帝的外戚,也无法染指传国玉玺本身的掌握和使用。当然霍光本身并没有篡位的想法,因此传国玉玺仍然保存在正常的管理机关手里。而到了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则局面大不同了。王莽早年表面谦恭忍让,但是骨子里的王莽是真正要取代汉家天下的。王莽篡位,就是看到汉帝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儿。而传国玉玺当时已经不在掌玺大臣手上,而是被长乐宫太后秘密保存。王莽既然决心篡位,就一定会来索要传国玉玺。于是王莽就让他的堂弟王舜到太后宫中强行索要。太后生气大M,并把传国玉玺摔破了一个角。

历史上也有说法是太后用传国玉玺直接去砸王莽本人,没砸中而导致破损了一个角。无论哪个说法是真,都暗示王莽是历史上第一个公然篡位的奸雄,并不是天命所归的正经皇帝。为此连传国玉玺都跟着倒霉破损了。另外这也说明传国玉玺确实是玉的材质所制作,而且体量不会很大。太后一个弱女子都可以拿来砸人。因此最多也就是一个两个鸡蛋那么重。不是一个很大的物体。王莽强行索要传国玉玺,还导致玉玺破损;当然最终还是要到了,说明王莽篡汉也算是“大功告成”。玉玺破了就要修补,王莽下令找最好的金匠,用黄金把玉玺的缺角补上。因此传国玉玺就成了“金镶玉”的升级版。后人说:有钱难买金镶玉,就是这么个来历。王莽这样强行上位,还直接伤了传国玉玺,其当帝王的运数肯定长不了。果然,王莽的新朝在短短十来年内的各种奇葩操作。很快导致人神共愤,天下大乱。

绿林和赤眉军大起义推翻了王莽的统治。王莽被乱兵杀S。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立即跑到了宛城,把金镶玉的传国玉玺献于更始帝刘玄。而更始帝刘玄3年,也就是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另外立了放牛娃出身的刘盆子。传国玉玺也就是到了刘盆子的手里。当然最后的结果都知道。南阳豪强出身的刘秀最终重新建立了汉朝,被称为东汉。自知不是真命天子的刘盆子,只好把传国玉玺乖乖地献给了刘秀。传国玉玺折腾了一圈暂时又可以安稳一阵了。

经过王莽一劫,传国玉玺首次破损,不过也更加提高了身价。新莽大乱中传国玉玺虽然在多个草头王中间传递过,好歹脉络一直是清晰的。因此有惊无险地又落入了东汉王朝的手里。在东汉稳定传承的近180多年间没有什么大事情。不过到了汉末,问题又来了。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的稳固统治。外戚干政和宦官专Q让东汉的统治中枢越来越薄。到了汉灵帝中平6年,袁绍等人鼓动大将军何进全部诛杀宦官以绝后患。而何进犹豫不决,反倒被宦官们骗到内宫当即干掉。袁绍等人见何进被杀,于是冲入宫内把十常侍和大大小小的宦官全部杀光。十常侍之一的段珪携汉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起出逃,传国玉玺也随之失踪。在出逃的路上段珪又被杀,而按照何进和袁绍诏令进京“勤王”的,

凉州军阀董卓掌握了洛阳的局面。董卓进入洛阳的兵马不多但是野心很大,立即废掉了汉帝刘辩而另立刘协为新帝,朝臣谁敢反对就杀掉谁。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敢和董卓当面翻脸,董卓本想立即杀掉袁绍,因为袁绍家族背景太深厚而未敢下手。于是袁绍到关东后当起了反董卓的盟主。曹操背景没有袁绍那么深厚,只能假装讨好董卓,结果想行刺不成,也只好逃回老家组织起兵反董。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没有完全打赢,但是也给董卓很大的心理压力,居然决定一把火烧了两汉以来400多年修筑起来的繁华洛阳城,而挟持汉帝刘协一起逃到西京长安避风头。到了长安以后,又发生的司徒王允用计离间吕布和董卓的故事。吕布杀掉董卓后,王允掌握了洛阳的形势。不过王允的书生意气证明其无力掌握汉朝的行政中枢,

结果引发了董卓手下李傕郭汜带领的凉州兵的集体反叛!王允只好自杀,吕布被迫东逃。随后李傕郭汜居然掌握了长安政Q好几年的而时间,以汉帝的名义到处封G许愿,拉拢分化关东诸侯。不过汉帝刘协却一直找不到传国玉玺,暗示气数将尽。汉帝刘协一辈子被人当傀儡,实际上窝囊了一辈子;最终还要献出又找回来的传国玉玺和列祖列宗的400年江山社稷。最终谥号汉献帝。献帝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好听的名号;但是汉献帝刘协生前一点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身后的评价更是随波逐流。那么传国玉玺是怎么找回来的呢?也就是前面提到的18路诸侯反董卓的时候,作为先锋的江东猛虎孙坚非常能打。斩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因此华雄是孙坚斩的,关公温酒斩华雄完全是张冠李戴。孙坚作为先锋首先攻入已经是大火之后一片废墟的洛阳城。一天早上,有士兵看到原先宫殿区的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冒出。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古人迷信,传说有五彩云冒出的地方一定不一般。于是孙坚派人下井,发现是一名投井自尽的宫女脖子上有一个小宝盒。捞上来打开一看,居然就是失踪了几年的传国玉玺。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下令手下士兵不得声张,自认为自家得到传国玉玺,意味着有帝王运数。因此没有心思再打下去,准备立即带领本部人马,携带传国玉玺回江东偷偷发展壮大,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帝王梦。不过事情没有不透风的墙。孙坚偶然找到传国玉玺的消息,已经被盟主袁绍得知。于是袁绍当面向孙坚索要传国玉玺。但是孙坚私心膨胀,赌咒发誓自己根本没有见过玉玺。袁绍没有办法只得作罢;而孙坚也因此和其他诸侯闹翻。孙坚私藏玉玺,不但没当上皇帝,反倒死于非命的赌咒很快应验了。

在“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在历史上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不论斩华雄还是正面交锋击败董卓手下第一猛将吕布,其实都是江东猛虎孙坚的功劳。历史事实上在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中,孙坚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大军进行正面交锋并且取得大胜的分支部队!董卓甚至以结亲来拉拢孙坚,但是被孙坚坚决斥责。因此孙坚可以说是讨董扶汉诸侯中最坚决彻底的。这些事实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曹操兵败汴水,主力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诸侯驻足观望之际,孙坚的孤军奋战使得藐视天下诸侯的董卓如芒在背,只能烧掉繁华的东都洛阳仓皇西窜。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孙坚的能力和兴复汉室的态度坚决,反倒引发了其他军阀的心生忌恨。负责粮草调度的袁术故意不给孙坚军粮草就是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反应。

而18路诸侯中,最终也只有孙坚军一部,最终杀入了已经烧成一片废墟的东汉旧都洛阳。此时诸侯联军,早已改变了一起讨伐董卓的初衷,后期主要目的并不是彻底消灭董卓,而是开始互相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明显是为以后割据一方做准备。此时的讨董联盟已经是不战而瓦解,仅仅靠孙坚有限的人马,根本没有实力继续西进到长安追杀董卓。而正是因为积极进取,才让孙坚得到到传国玉玺。也算是对努力者的天然回报。孙坚虽然生前只是个南来的州郡级别的将领,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传国玉玺,也算是沾上了一点帝王之气。孙坚的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因此在孙坚打下的早期人才班子的基础上,总算可以夺得东南一隅而最终称帝,因此孙坚也得以被追封为帝王。可见传国玉玺还是有那么一点灵气的。

孙坚生前最高官至破虏将军,于是被称为“孙破虏”。其幼子孙权最终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孙坚早年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袁绍,袁术等诸侯其实早有耳闻,但是惮与孙坚的威猛,又不敢公然强要。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也恶化了孙坚和诸侯的关系,只能带兵返回南方旧地。孙坚虽然勇猛但是队伍人少,因此原则上只能依附势力更大的袁术。公元192年4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大将黄祖在樊城、邓县迎战。孙坚初战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果然应了当年私藏玉玺必死于乱箭之下的毒誓。孙坚战死时,儿子孙策和孙权还都是不大的孩子。袁术于是拘捕了孙坚夫人;

硬抢到了传国玉玺。当然也有说法是孙策用传国玉玺为抵押向袁术借兵,换回了其父亲的旧部,最终成一方霸业。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无论哪个情况是真,反正孙坚死后家族力量一度衰落,被袁术占了便宜,抢到了传国玉玺肯定是错不了的。当时人普遍迷信,认为袁术有了传国玉玺一定会称帝。而袁术自己居然也相信了。不过作为冢中枯骨的袁术并没有称帝的实际资本,一旦称帝反倒成了众矢之的,更快地败亡了。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向曹操表功。也让一直被圈养在许昌的汉献帝总算在登上帝位多年后,第一次真正见到了传国玉玺;不过也是最后一面了。汉献帝延康元年,既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大魏,改元黄初。曹丕让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其非“篡汉”,是献帝真心实意让位的。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小儿伎俩着实让后人发笑。

上一篇说到。篡汉的曹丕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这几个小字,不但为后人所耻笑,也开创了在珍贵文物上乱写乱刻的恶劣先例。这种状况,到清代的乾隆期间可算是发展到了极致。乾隆皇帝不但在他收藏的大量古代珍贵字画上盖上一堆鉴赏章,而且还海量的提字。有时候不大的画幅上,乾隆题字写得密密麻麻,几乎和论文一样长。简直让后人都不能忍!好在乾隆是正经皇帝,乱写一通下别人没办法。而现代人如果没事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到此一游,那么可就有好看了。因此保护文物古迹就要坚决杜绝乱写乱刻。曹丕可以篡汉,那么司马家在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后,自然也会有样学样。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曹氏的任何反扑都是以卵击石。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既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于是归晋。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建立晋朝的司马氏,被很多研究历史人士称为综合政Z素质相对最恶劣的一个家族。不但是纯粹靠搞阴谋诡计夺QUAN上位。而且上位以后就开始王族内部自相残杀。期间不但有一个天下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还有贾南风这种人物在内勾结外藩作妖到S。可以说晋朝的自我作死之旅也是出奇的快。搞了几十年的八王之乱,把诺大的中原杀成了一片不毛之地。人口急剧减少。三国末期恢复到1400多万的人口又下降到不到400万人的程度。想想北方数省如果只有当代三四个大县相当人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北方五胡由于长期相对稳定。因此人口得以快速繁衍。被认为在西晋初年,仅仅汉长城以内和附近的五胡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800万人。长城沿线基本就是400毫米降水线,也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天然分界线。

谁都知道中原富饶气候好。因此在中原人口大量下降而且西晋内部把自己的军力搞残了的情况下,五胡大量内迁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最早认识到西晋已经是不堪一击的是被称为最后一个匈奴王的刘渊。刘渊认为既然大汉和匈奴和亲多年,那么刘邦就是他们这些内迁匈奴贵族的外高祖。作为大汉朝的“外孙们”,他们自然也有权继承和恢复大汉的天下。因此一个匈奴王自己改成姓刘。而且以恢复大汉的名义来抢天下,怎么看也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对此等野心,已经完全自毁成功的西晋没有任何抵抗力,因此刘渊的儿子刘聪顺利攻破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司马氏和大量的北方大族不能继续在中原立足,因此纷纷南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虽然匈奴王刘渊第一个起来建立所谓的新大汉,但是别忘了五胡可不仅仅只有内迁的匈奴。还有其他的各种大量进入内地的游牧人群。

于是北方陷入了长期的大乱状态。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落入前赵手里。19年以后,后赵的石勒又灭前赵,得到传国玉玺。石勒也别出心裁,或者说跟着曹丕学坏了,居然又在传国玉玺的右侧加刻上“天命石氏”4个字。20年后冉闵起义成功。建立冉魏政权,难得的在北方局部暂时恢复汉家天下。但是冉闵建立的大魏基本在其他胡人政权的包围之中。冉闵战败牺牲后,冉闵的太子冉智苦守邺城,极度希望东晋方面派兵援助。而东晋将领则借机敲竹杠。不肯轻易出兵。冉智为了表示联合的诚意,于是把传国玉玺交给东晋的联络人。东晋方面如获至宝。用300精骑昼夜传送数千里,送至建康城。但是得到巨大好处的东晋却公然食言,并没有派出重兵帮助冉智,坐看冉魏灭亡。完完全全又做了一回小人,再次显示出司马氏们一贯的卑劣。如此做派,就是得到了传国玉玺,东晋的国运也长不了。

上篇说到,五胡十六国期间,北方唯一的一个汉政权曾经以手里的传国玉玺为信物,向江南的东晋政权请求紧急援助。之所以能联络上,主要是当时东晋尚且还保留一点进取心,在长江以北,也就是江淮之间还活跃着一些想北伐的力量,当然也经常被北方胡骑打败。冉魏通过联络人把传国玉玺交于东晋,事实上却是被东晋骗了。东晋拿到玉玺一路重兵保护,昼夜狂奔数千里送到建康城,如果同样的兵力和精力用到的解救冉魏的困境上,那么至少会保留北方一个对抗五胡的中心根据地。实际上东晋根本就没有救援冉魏的想法。而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私吞了传国玉玺。这种无耻,预示东晋政权也维持不了几年。东晋对传国玉玺的如此重视,是因为刚刚难逃成功的司马睿,手里因为没有玉玺,也没有威望,被当地人讥笑为白板皇帝。

拿到传国玉玺就等于“上天”为他这个皇帝盖了章。但是东晋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来证实自己,而主动放弃北方故土,才是真正的违背天意人心!没过几年,东晋的天下就被刘裕篡夺,于是开启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好在传国玉玺一直保存在建康城的深宫之中。算是又稳定了100多年。到了陈末,南陈被北方的大隋所灭,大隋统一天下,传国玉玺也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宫中。不过谁也没想到大隋会和大秦一样2世而亡。隋朝的天下很快大乱。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自己的禁卫军杀于江都,隋亡。萧后携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逃入漠北突厥地盘下。隋末的天下纷争,终于以李氏父子的最终胜出而终结。而又经过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上位成功。不过虽然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包括自己的老爹和兄弟,坐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

但是因为手里没有传国玉玺,因此李世民这个皇帝仍然当得惴惴不安,甚至经常半夜惊醒,总是觉得有人要夺去自己的皇帝之位。贞观4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大破突厥,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返归中原,先上传国玉玺,唐太宗龙颜大悦,认为终于了结了一件心中大事。大唐有近300年运数,传国玉玺也一直保存在长安深宫中。此时从秦始皇让李斯刻传国玉玺,已经传承了1100多年。如果从和氏璧开始算,则已经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经历了秦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中间还有混乱的的三国魏晋南北朝,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期间传国玉玺的传承脉络是一直清楚的。传国玉玺可肯定一直是原物。不过传国玉玺的终极麻烦,很快就来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大乱。长安被黄巢起义军攻破。而唐兵又反扑成功。不过投降唐朝的朱温很快坐大。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温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仅仅16年后,同样进攻过黄巢军的沙陀人李克用也崛起,其儿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而后唐也没维持几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消失于烈火之中。此后直到北宋,才又有传国玉玺从民间冒出来。那么这个再次出现的传国玉玺,真的是原物吗?

上一篇说到,传国玉玺基本脉络清晰地传承了1200年左右,如果从和氏璧开始算则有1700年的历史。虽然中间出现过几次短暂失踪,但是都很快被找回,基本可以证明就是原物。而且仅有的一次物理性破坏,还被很快用黄金修补了。但是在大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晋末年,随着李从珂一家人的自F,最终消失在烈焰之中。那么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一般房屋全部燃烧的大火,可以彻底烧毁传国玉玺吗?首先要知道,如果把房屋全部点燃,特别是古代常见的木结构宫殿,让房屋结构和里面的东西全部燃烧,内部温度可以确保达到1000到1500摄氏度的高温。会把除地基砖瓦之外的内部所有物件化为灰烬。里面的有机可燃物不用说了,即使铜质物件也会烧成铜水流淌;而如果燃烧的特别充分,铁质物品也会烧化,再冷却成铸铁球。

而单单说传国玉玺本身,其主体,充分分析就是和田羊脂玉。另外还有少部分黄金用来补缺。羊脂玉理化上是99%以上的透闪石构成。透闪石有一定的耐火能力。可以抵抗750度的高温大约2小时基本不变质,但是到1000摄氏度以上就不行了。3个小时以上持续1000度的高温,会把透闪石最终也煅烧成石灰类物质,也就是彻底丧失玉的性质而成为生石灰块。上面的少量黄金,到1064摄氏度也开始直接融化成金水流淌。因此如果大型宫殿燃烧一天一夜甚至更长时间的大火,传国玉玺不论玉材还是黄金都是顶不住,要彻底毁灭。各种现代珠宝中,最耐火的其实是蓝宝石和红宝石和铂金,可以硬扛1800摄氏度的高温,一般的火灾奈何不得;而钻石因为是纯碳,750摄氏度以上就直接燃烧成二氧化碳了。这也是家庭保存珠宝也要注意防火的基本常识。可见一场宫廷大火,是确实可以把传国玉玺烧毁的。

事情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有农夫段义于耕田时发现一个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当时就有人说这个是仿造的赝品。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又增刻印玺十方,与所谓找回来的传国玉玺并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掳走,所有玉玺都被金国抢掠而荡然无存。这等于玉玺不论真假,都再一次消失了。到了元代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当时的宰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再将蒙元收缴的东西各国,历朝历代的印玺统统磨平,即使后晋大火以后第二次露面的传国玉玺是真的,也躲不过这次有计划的毁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十二日,明军探知北元末帝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传奇手游发布网站